• 2025 09.07
    金秋相遇,河海启航。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级的165名新同学们,自四方而来,满怀憧憬与热望,即将在这片探索地球奥秘、激发创新精神的沃土上,展开属于自己的大学时光,写下青春崭新的注脚。 报到现场氛围温馨而活跃,学院以鲜明的学科元素布置了专业主题展板和互动区域,让新生在踏入校园之初,便能直观感知地学文化的魅力。每位同学都收到了一份入学心意礼,不仅有校园文化衫、校徽,还有定制地学主题特色的发光笔盒、手提袋等等,留存下专属的河海地学初印象。 现场还特别设置了创意合影点和地学特色实体模型与岩石标本科普台,多样化的定制文创和趣味拍照道具,让新生在互动中沉浸式感受学院氛围,增强认同与亲近感。 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校长郑金海、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陆国宾、副校长沈扬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来到文体中心的迎新现场,详细了解报到情况,并亲切慰问了忙碌在一线的师生志愿者。 学院党委书记马孟珂、院长刘瑾、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玲彬和新生辅导员闫蕴琦深入学生宿舍,与新生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入住适应情况,送上学院的问候与关怀。 新篇章,新奔赴。愿2025级地学院学子于此珍惜韶华
  • 2025 09.05
    2025年9月5日下午,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江宁校区笃学楼208隆重举行,学院院长刘瑾、党委书记马孟珂、副院长赵燕容、副院长肖儒雅,以及各系所负责人、导师代表和234名博、硕士同学出席开学典礼,典礼由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玲彬主持。 典礼在同学们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首先刘瑾院长作题为《秉担当之志,奋楫乘风赴新程》的致辞,她从学院历史沿革、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本学院进行详细介绍,并向研究生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心怀赤诚,永葆爱国之情,以理想信念指引人生航向;第二,精进不休,勤悟为学之道,以创新精神勇攀学术高峰;第三,敦本务实,恪守为人之本,以高尚品格奠定成才之基。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悟真知,领真谛,以德才兼备之姿,拥有未来、开创未来,以乘风破浪之势,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赵燕容副院长详细解读了研究生培养管理相关规定,明确了学院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并对研究生学制、学习年限及毕业要求做了全面详实的讲解。最后,赵院长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望,激励同学们锐意创新,登高望远,躬身实践,行稳致远。 马孟珂书记以“德才兼
  • 2025 08.14
    为切实关注社区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河海大学地学院组建社区志愿实践团,联合心苑社工在南京市开展“关爱老年健康”公益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为社区老人提供血压、血糖等基础健康监测服务,让青年学子在基层服务中践行社会责任,为老年群体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在东新北路100号小区张奶奶家中,志愿者一边轻声安抚,一边熟练地将血压仪袖带缠绕在老人手臂上。此次实践中,团队成员以入户服务为主要形式,逐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血压、血糖、血氧等基础健康指标监测。面对部分老人视力模糊、听力减退的情况,志愿者们特意放慢语速,用 “拉家常” 的方式询问老人日常饮食、睡眠及用药情况,结合检测结果给出 “少盐少糖、规律作息” 等个性化健康建议。针对老人普遍存在的“指标异常就焦虑”问题,志愿者们化身 “健康讲解员”,用通俗语言拆解专业数据:“爷爷,您的血糖值稍微偏高,但还在可控范围,平时多吃杂粮、饭后散散步,下次检测肯定能降下来。”温和的解释与贴心的安抚,有效缓解了老人们对身体状况的担忧,让健康监测不仅有“精度”,更有“温度”。同时,实践团还专门设计《社区老人健康信息表》,系统记录每
  • 2025 08.04
    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传承发展战略,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地学院“温暖行动志愿公益服务团” 联合南京市爱杺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黄山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儿童公益课堂活动。实践通过非遗手工体验与武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带领社区儿童体验传统文化魅力,探索校社联动推动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同时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服务中深化对文化传承的认知,以青春力量推动传统文化传播。 非遗手工课堂上,志愿者们以“手把手教学” 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解锁古法造纸的完整流程。从讲解造纸术的历史渊源,到演示原料浸泡、打浆制絮的关键步骤,再到指导孩子们手持竹帘小心翼翼抄纸、按压脱水成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趣味与挑战。当孩子们捧着自己亲手制作、带着淡淡草木清香的手工纸时,脸上满是自豪与惊喜,现场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赞叹,更让志愿者们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传统武术教学课堂同样热闹非凡。实践团成员协助专业武术教练,从基础的站姿、马步教起,逐一对孩子们的动作进行纠正指导,同时结合生动案例讲解“自强不息、尊师重道” 的武德精神。孩子们挺直腰背、认真模仿,一招一式虽略显稚嫩,却充满朝气与活力,
  • 2025 08.01
    7月14日,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纸鸢剪影志愿服务团前往安徽省宣城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剪纸艺术这一传统民间技艺,激发小朋友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同时借此机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陪伴。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成员化身“小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 趣的剪纸文化讲座。通过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小朋友们了解到剪纸作为 中国传统非遗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老的民间习俗 到现代的艺术创作,剪纸艺术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对这一传统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在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后,实践团队开始教授小朋友们基础的剪纸方法。考虑到小朋友们的年龄和动手能力,团队成员选择了几种简单易学的图案,如波浪、爱心、小水滴等,一步步地演示给大家看。他们详细地介绍了折纸、绘 图、剪裁等步骤,强调了安全使用剪刀的注意事项。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示范,迫不及待地想要动手尝试,对于提出的问题也踊跃回答,各种开放性的提问更是极具吸引力,他们开动大脑表达
  • 2025 07.30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河生态观察团于2025年7月上旬赴河南省小浪底水利枢纽,围绕“小浪底生态守护与流域发展”主题,开展了暑期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考察黄河流域关键工程小浪底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聚焦库区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移民社区发展等现实挑战,通过实地调研为流域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方案。小浪底水电站及光伏项目考察团队成员在水电站前合影 实践期间,正值小浪底水电站排沙时期,团队成员观看了壮观的排沙场景,并通过网络和当地导游,了解了小浪底蓄水排沙的时间及意义。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整个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对小浪底的历史、功能、所带的经济、安全效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小浪底的生态调查小浪底周边的植被团队成员在小浪底采集水样并测量PH值 在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团队成员着重考察岩石土壤、水质以及生物资源,在游览过程中观察当地植被,岩石并通过网络查询植物名称习性岩石名称岩性。在黄河浅滩,团队成员不仅观察了水生生物并通过手机软件识别查询,而且使用矿泉水瓶采集水样进行PH检测。环保助力在路上团队成员在捡拾垃圾 在实践路上,不仅要观察生态,还要
  • 2025 07.2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论述,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将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基层社会发展,2025年7月,河海大学地学院“地智护隧,滇引水安”实践团前往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核心区域开展专项调研,围绕复杂地质条件下隧洞突涌水灾害的智能预测与生态振兴路径展开实地考察与技术实践。 滇中引水工程太安2号洞穿越多条断层带、岩溶发育区及高地应力带,地质结构极为复杂。实践团成员们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沿着潮湿陡峭的施工通道缓步深入隧洞内部。在掌子面作业区,巨大的盾构机正以毫米级的精度向前掘进,刀盘转动时迸发的火花与岩壁碰撞的闷响交织成独特的“地下交响乐”—— 工程技术人员指着显示屏上跳动的地质数据,向队员们详解如何根据岩石的硬度调整掘进参数,如何通过超前地质预报规避断层与涌水风险,那些原本停留在课本上的“全断面开挖”“初期支护” 等专业术语,此刻都化作了眼前鲜活的施工场景。 在掌子面附近,实践团成员看到岩壁上布满了监测仪器的线路,连接着外部的监控终端。这些仪器实时追踪着围岩变形、
  • 2025 07.2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强国理念,引导青年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传递劳模精神与科技力量,2025年7月13日上午,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青春・筑梦未来”——测绘工程专业实践团的成员走进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为当地中小学生带来“测绘技术让世界更精准”主题宣讲。活动以团队走访中铁大桥局二公司的实践经历为切入点,通过桥梁故事、专业解读、技术科普,让青少年感受奋斗精神与科技魅力。 首先,实践团成员结合在中铁大桥局二公司的走访经历,以南京长江大桥、大胜关长江大桥等标志性工程为例,向同学们生动讲述了桥梁建设背后的故事。团队成员分享了桥梁工程师们如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攻坚克难,以及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原来一座大桥的建成,不仅需要力学计算,还要考虑水流、风力甚至船舶撞击的影响!”一位初中生在听完讲解后感慨道。现场还展示了团队拍摄的建设工地实景照片、工程图纸和施工动画,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桥梁建设的艰辛与智慧。 然后,宣讲特别设置了“对话劳模”环节,团队成员讲述了在中铁大桥局二公司采访到的全国劳模、桥梁高级工程师秦环兵大师的事迹。秦大师扎根桥梁建设
  • 2025 07.2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河海大学地学院水泽正红忆念团以“延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 为核心,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正红镇开展实践活动。此次实践通过挖掘革命烈士贺希文的英雄事迹、开展红色宣讲活动等方式,激活地方红色资源,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深刻感悟革命精神,增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贺希文烈士陵园和顾正红故居及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通过瞻仰塔碑、擦拭墓碑等行动,将缅怀之情化为具体实践,深切感悟烈士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体会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烈士的尊敬与缅怀之情,通过拍摄系列讲解视频扩大红色精神传播半径。此外,团队聚焦红色文化传播痛点,赴阜宁县开展外地群众对正红镇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调研,发现超70%外地群众对当地红色历史缺乏了解,随即以鲜活案例开展针对性宣讲,激发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传承热情。最后,实践团返回正红村村委会,对村书记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人物专访,探究党建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基层实践路径。通过专访,团队对正红村党建工作与红色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后续的调研总结和
  • 2025 07.2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河海大学地学院“华韵数魂” 实践团以 “追寻大师足迹,砥砺报国初心” 为核心,赴江苏省金坛区华罗庚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此次实践通过探寻华罗庚先生的传奇历程、感悟其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等方式,传承发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深刻领会科研报国的意义,增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 在华罗庚纪念馆,实践团首先参观“艰苦自学,勇攀高峰”展区,从昏暗油灯下的演算场景、战火中执着探索的画面及泛黄手稿中,感受华罗庚先生从杂货铺学徒到数学巨擘的蜕变,深刻体会“天才在于积累”的真谛,内心深受震撼。然后,实践团移步“胸怀祖国,情系人民”展区,了解到先生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的壮举,聆听“双法”(统筹法与优选法)从数学殿堂走向工厂田野、助力国家建设的故事,被“数学是中国人擅长的学科”中蕴含的民族自信与赤子深情深深触动,实践团成员们感慨:“先生用行动让我明白,数学不只是思维游戏,更是服务社会的利器。”最后,在“华罗庚书屋”实践角,实践团成员们结合专业开展“与大师对话”,研读著作选段后围绕“基础学科与国家需求结合”热烈讨论
  • 2025 07.17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弘扬地质人“脚踏实地、探真求实”的劳动精神,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河海大学地学院”)于2025年7月8日组织师生前往江苏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以下简称江苏省地质一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江苏省第一地质大队党委副书记严刚、安全技术质量科工作组组长王爱群、隧道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王振祥、安全技术质量科工作组成员郭玉君、河海大学地学院副院长赵燕容、地质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黄勇,副系主任朱旭芬,本科生辅导员戎荣以及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代表共同参与。 活动伊始,双方举行了座谈会,严刚副书记介绍了江苏省地质一队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该队成立于1958年,作为省属事业单位,于2024年整合相关单位公益职能后组建。在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测绘等方面实力雄厚,曾获得“国家功勋地质队”、“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地勘单位”、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赵燕容副院长介绍了河海大学及地学院概况,并重点阐述了学院在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规划。他指出,江苏省地质一队与学院专业高度契合,期待未来
  • 2025 07.1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论述,培养青年学生的乡土情感,鼓励青年学生投身于基层建设,2025年7月8日,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山东实践团走进淄博市唐山镇薛庙村,开展以齐风碳新 智绿乡村为主题的环保宣讲活动。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座谈会上,实践团与唐山镇镇长、环保局科长、田书记及薛庙村党支部书记等村镇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50分钟的座谈了解到,薛庙村在环保工作方面成效显著:光伏发电项目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已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垃圾分类采取分区管理+集中处理模式,设立专门回收点和督导员制度;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管理模式,将环保工作纳入村规民约。 在薛庙村的“古槐讲堂”中,实践团成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向村民讲解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并分享日常生活中的节能技巧,重点强调环保中健康问题,如合理使用家电、减少塑料污染及一些有害垃圾的识别等。村民们热情参与,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最后给村民们分发小礼品。实践团成员在宣讲中,不仅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与好学,更被薛庙村在环保领域的实践所震撼。 当日
  • 2025 07.10
    7月8日-7月10日,“建行杯”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在南通大学举行,本届大赛由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委统战部等11个部门共同主办,南通市人民政府与南通大学共同承办,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与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协办。 经过激烈角逐,由我院与大禹学院共同推报,刘瑾、王笑蕾、常孝廉、梅红、金光球5位老师共同指导,胡殿俊、徐聪聪、吴雨晗、傅宇、黄渝进、徐浩、林楠栖、王浩乾、冯宇璇、周昱君、许晟铭、汪静怡、刘语滔、孙梦泽、韩晔15位同学共同完成的《探漏先锋—长距离地下管线渗漏光电波一体化探测装备》参加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角逐,获江苏省一等奖。 据悉,全省共有157所高校(含76所本科高校、80所高职院校、1所军队院校)的8.03万支团队、32.89万人次报名参赛,参赛高校、团队和人次均再创新高。经各高校校级初赛推荐和省赛网评,共有401支团队晋级决赛。我校斩获一等奖1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一等奖数位列全省高校第3,创历史最好成绩。
  • 2025 07.07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2025年7月7日,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赴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暨校企合作交流活动。参会人员包括中铁大桥局二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杨大,副总工程师秦环兵,人力资源部部长黄海涛,团委书记贾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陈璨,人力资源部高级政工师黄婧;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孟珂,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玲彬,团委书记、本科生辅导员常孝廉及2024级测绘工程专业部分学生代表。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53年,是中国中铁旗下核心骨干企业,是国家建设部核定的一级大型桥梁专业化施工企业,始终处在我国大型科技型桥梁建设企业综合实力第一方阵,被业界誉为中国建桥队伍中的“国家队”。参建了被誉为中国建桥史上四个里程碑的武汉、南京、九江、芜湖长江大桥等特大型公铁两用大桥,以及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业务遍及全国及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中铁大桥局二公司始终注重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桥梁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