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 2025-05-21
    2025年5月19日,“百十学术”校庆系列活动暨地学大讲堂之高端论坛在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行,此次活动特邀IEEE Fellow、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电子科技大学于瀚雯教授作题为“非病态TSPA Along-Track-InSAR:洋流速度监测”的学术报告,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肖儒雅教授主持活动,教师及硕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于瀚雯教授作报告于瀚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与遥感、地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报告中于教授重点介绍了由他独立提出的TSPA-InSAR技术,并进行了由浅入深的原理推导。这项突破性研究摆脱了传统InSAR技术对相位连续性假设的依赖,通过TSPA+Along-Track-InSAR方法的结合,为冰川流速监测提供了新思路。于教授以诙谐幽默的报告形式,结合科研生涯中的趣味故事,深入浅出地将深奥的技术原理娓娓道来,在场师生们在会心一笑中共同领悟技术精髓。提问环节师生交流热烈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TSPA-InSAR技术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等话题与于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中迸发的思想火花,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报告尾声,肖儒雅
  • 2025-05-14
    2025年5月8日,“百十学术”校庆系列活动暨地学大讲堂在西康路校区举行。特邀地质工程专业80级校友,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原校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南昌大学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库坝渗流与控制专委会主任、《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副主编周创兵作题为《数智时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探讨》的专题报告。校长郑金海,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处处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王锦国,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领导班子,各学院师生代表约400人参加报告会,校长郑金海主持本次报告会。周创兵结合多年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提出对大学教育发展演化历史和数智时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刻见解。他介绍了人工智能爆发增长时代下跨学科协作的变革性趋势,从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的演进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智时代对大学教育的深刻影响,提出“以生为本”的改革逻辑,明确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并以“数智时代教育教学改革”“STEMPHA教育”“教师+学生+AI”等关键词总结当下教
  • 2025-04-30
    2025年4月22日,河海大学、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安石油大学、黄冈师范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中心的党员代表共同前往湖北省麻城市张家畈镇黄市坳村的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举办“联学共建强党性,凝心铸魂促担当”的党建联学共建活动并设立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学基地——大别山地质科普研学教育基地。麻城市副市长钟晟出席并致辞。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孟珂、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系主任黄勇、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系教师车文越参加此次共建交流活动。 钟晟详细介绍了麻城市文化资源、地质资源、旅游资源禀赋。马孟珂与兄弟高校相关领导一起为研学基地授牌。在讲解员详细的解说下,所有党员代表共同参观了大别山地质科普教学基地,实地考察了典型地质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群,深入了解大别山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 随后,党员代表共同探访彭建兵院士故居。一张张照片诉说科研初心,聆听“从大山走向世界”的励志历程。从地质勘探到科研突破,党员们深刻体会彭建兵院士始终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的科学家精神。 最后,共建单位召开调研地质文化村乡村振兴经验交流座谈会,围绕大别山地质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路
  • 2025-04-30
    洪水灾害频发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威胁,快速准确的洪水监测是灾害预警与管理的关键环节。洪水监测需要整合多源数据,而社交媒体图像和文本等多模态数据虽蕴含丰富实时信息,但存在标注不足、场景复杂等问题。传统洪灾图文分类方法依赖单一模态数据,忽视文本信息的辅助作用。此外,现有数据集多关注严重洪水场景,缺乏对早期、后期等多阶段洪水的覆盖,导致模型泛化能力受限。因此,亟需结合多模态信息与高效算法提升监测精度。我院22级博士生汤恒及其所在团队针对这一挑战,开发了适配洪灾场景的新型视觉语言预训练框架 SLIP-Flood,并首次构建了两类海量的洪灾多模态基础数据集:FloodMulS(包含46.5万张多场景洪灾图像及类别标签)、FloodIT(包含23.7万组洪灾相关图文对,且共有118.5万条英文描述文本)。并基于此数据集,通过跨模态数据融合与创新策略(软分类策略、软结合策略),显著提升了洪灾图文分类及图文检索性能,为洪水灾害的智能化监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通过多组实验验证,SLIP-Flood框架在洪水图像分类、图像-文本检索等任务中表现优异:与传统“硬分类”策略相比,软组合策略使洪水
  • 2025-04-27
    2025年4月23日中午,二十多位工程地质平台课任课教师在笃学楼621会议室,围绕“如何上好一门平台课”主题展开教学经验交流。教师们立足实际教学场景,从课程设计、课堂管理到教学规范等话题展开务实讨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交流会上,教师们紧扣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难题展开探讨。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资深老教师张宏兵教授提出可结合工程地质学科特色,融入数字孪生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与会教师一致认为,课程内容需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灵活调整侧重点。例如,土木类专业可强化岩土工程案例,农水类专业可增加水文地质方面内容的比重,确保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深度契合。年轻教师提出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包括“如何精准分配课堂时间”、“如何集中学生注意力”等。资深教师结合多年经验分享实用技巧:通过课前细化教学模块时间节点、课中穿插短时提问或案例分析,既能把控节奏,又能活跃课堂氛围。优秀主讲教师魏继红教授从教学督导的角度分享了听课中出现的问题,梳理了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此外,与会教师还就教学归档材料的规范化流程展开了讨论。最后,系主任黄勇教授总结指出,本次交流会围绕工
  • 2025-04-07
    为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成果培育与申报能力,2025年3月12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在笃学楼621成功举办了“教学成果奖培育与申报”专题教研活动。全系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全体教师收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成华教授关于《国家教学成果奖培育与申报》的专题讲座,从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要求、培育路径、材料撰写技巧以及成功案例分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王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案例详实,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专题讲座结束后,与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围绕教学成果培育与申报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教研活动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教学成果奖的认识,也明确了今后教学改革和成果培育的方向。 此次教研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将继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2025-04-01
    近年来,微生物诱导矿化(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 MICP)技术逐渐成为地下水与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MICP技术可通过微生物代谢活动调控溶液中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的结合,进而在孔隙内部或表面形成碳酸钙沉淀。该技术与传统物理或化学反应驱动的沉积方式相比,在时间尺度上具有良好的可控性,且呈现出空间分布的高度异质性,能够在纳米至微米尺度对孔隙结构进行精细调控,并显著改变介质的孔隙度、渗透率及力学性能,也因此MICP技术广泛被应用于土体加固、渗漏控制、污染土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我院窦智教授课题组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Alberto Guadagnini院士合作,系统研究了流速和细菌密度对饱和多孔介质中生物矿化过程的孔隙尺度影响机制。该研究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F-NMR),分析了三维孔隙空间生物矿化的孔径选择过程,揭示了孔径依赖的矿化沉淀规律,建立了孔隙特征变化速率与矿化效率的时间均量化关系,同时,创新性地提出“效率增强数”,用于表征特定孔径区间的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工动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