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 2025 11.05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第十届江苏省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举行。本届大赛由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主办,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与江苏海洋大学共同承办,汇聚了省内19所高校400余名优秀学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展开激烈比拼。经过激烈角逐,我院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顺利完成赛事,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我校因参赛成果突出,被授予“优秀组织奖”。学院高度重视此次比赛,由沈校熠老师领队,联合芮小平、梅红、陈焱明、沈月千、陈光保、李桂华、王守光、王雪鸽、夏诸葛等老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遴选了优秀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参赛。竞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学院、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江苏省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是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精心培育的品牌项目,自2022年起被教育部高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采纳为全国赛事,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大赛持续赋能江苏省测绘人才的培育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今后学院将继续大力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理念,不断促进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 2025 11.04
    为深化校际合作、互鉴育人经验,2025年10月3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欢欢率师生一行到访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与我院围绕党建工作、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等议题开展专题交流。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玲彬及相关辅导员出席,双方师生代表共同参与。张书记向来访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师生表示欢迎,并从发展历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系统阐述我院近年来在党建引领、双创教育等方面形成的创新成果。李书记同步介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的学科优势与育人亮点,为专题研讨奠定基础。座谈交流环节,双方聚焦党建、双创等关键议题深入研讨。党建工作方面,分享“党建进社区”“党员先锋岗”“地学大讲堂”等实践经验;学风建设领域,就朋辈互助、学术诚信教育、竞赛激励等交换思路;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上,探讨双创项目挖掘、孵化策略。同时,双方还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骨干培养等内容,结合“本科生导师制”“野外实习的思政融入”等案例充分交流。座谈尾声,双方举行“薪火驿站”党建研学点揭牌仪式,携手共建“守护长江 培根铸魂”育人共同体。此次合作标志两院协作迈入新阶段。此次校
  • 2025 11.04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部署,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育人质量,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5年10月18日上午在江宁校区笃学楼925会议室组织召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马孟珂主持。会议特邀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清波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蔡升华正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水电设计协会会长陈云长教授级高工、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石安池正高级工程师、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赵海斌正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谢谟文教授、加华地学(武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焕春教授、中国能建华东电力设计院方军正高级工程师、南京工业大学周峰教授、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张锡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河海大学周志芳教授、张发明教授、陈志坚教授、骆祖江教授等十余位来自行业企业及兄弟高校的资深专家参与研讨。学院领导、学科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代表参会。会议伊始,马孟珂书记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与目标。随后,专家组推选产生组长,并由组长主持学科汇报环节。刘瑾教授代表学科就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建设现状、发展方向与面临挑战作了系
  • 2025 11.03
    2025年10月26日,2025年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河海大学、中国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承办。专委会秘书长、河海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窦智教授主持会议。会议以“地下水保护与利用”为主题,设置了地下水循环与水动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地下水监测与智慧管控、地下水源储备与应急管理、地下水污染机制与溯源、工程地下水与渗流控制六个议题,聚焦地下水保护与利用中的热点、焦点等问题,开展学术研讨,探索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地下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专委会主任委员、河海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王锦国教授致开幕词,介绍了专委会近3年来在学术交流、人才托举、学科发展和科普宣传方面取得的成效。报告环节,专委会特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陆垂裕正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郭华明教授、同济大学周念清教授、南京大学施小清教授、中国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葛伟亚正高等国内知名专家,内容涵盖流域地下水监测与管理、关键带多介质地下水、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程地下水与渗流控制和地下水模型开发与应
  • 2025 11.02
    第五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于2025年10月25-26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办并圆满收官。本届赛事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与中山大学联合承办,按学科特色与教学方向划分为七大组别,包括地质综合组、普地组、岩矿组、地学核心课程组、油气勘探组、地工综合组以及水文与工程地质组,吸引了来自全国68所高校的160名青年教师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我院黄国娇、乐慧琳两位副教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精湛的教学设计与出色的现场发挥,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双双斩获特等奖。同时,河海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两位老师的卓越表现,充分彰显了我院青年教师一流的教学水平与育人风采,为学院赢得了崇高荣誉!。黄国娇副教授的参赛课程为“工程地球物理勘探”,讲授内容为“双侧向测井”。她以“服务国家战略”为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无缝衔接,形成有力闭环;在讲清经典原理基础上,有机融入AI智能流体识别等前沿成果,展现学科的生机与活力;通过精良的动画、图示和比喻,将抽象的电流聚焦原理可视化,有效突破教学难点;选用国内代表性油气田实例,增强课堂说服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乐慧琳副教授参赛课
  • 2025 10.30
    为庆祝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2025年10月27日,由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的“百十学术”校庆系列活动第109期暨地学大讲堂2025年第47期在河海大学顺利举行。活动特邀中国科学院王成教授作题为《激光雷达水深制图研究》的学术报告。王成教授长期从事激光雷达技术、水深测绘与遥感反演等领域研究,在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水深反演方法及多源遥感融合等方向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王教授重点介绍了针对镜面反射与多次散射效应的校正与优化方法,并展示了团队自主研发的水底微弱光子信号提取算法,实现了弱号识别精度与深度反演能力的显著提升。对于无激光有效信号覆盖的水域,团队创新性提出间接水深反演策略,通过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构建了新型水深制图框架,有效拓展了水深反演的深度与空间覆盖范围。相关研究成果为大范围水域水深测绘及水利、海洋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王成教授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发的PCM激光雷达数据处理软件及其配套教材,该成果在数据解算、质量控制、测深反演及可视化应用等方面实现了一体化功能,为激光雷达水深测绘的工程化、标准化与教学化推广提供了重要平台与支撑。 在互动提问环节,参会师生积极提问,就星载激光雷达的信
  • 2025 10.14
    在河海大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位笑容温暖的外国教授与学生交流。他就是来自巴西的 Vagner Goncalves Ferreira 教授。自 2011 年 2 月到河海大学任教以来,Vagner已经在中国扎根十余年,成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座“桥梁”。“中国是我的‘祖国’” Vagner是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工程系的外籍教授。他告诉记者,在中国生活十来年,他不仅见证了中国的迅速发展,也越来越喜欢中国。Vagner 说:“中国不是我的‘第二故乡’,而是我的‘祖国!” 初到南京时,Vagner便对这里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会利用课余时间走遍南京的大街小巷,去夫子庙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到中山陵体会历史的厚重,在老门东的街头品尝地道的中国美食。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还会和家人们一起贴春联、吃饺子、赏月,深入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习俗、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Vagner说。 如今,Vagner毅然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入中国国籍,并在中国接受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他的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不仅熟练掌握
  • 2025 10.13
    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25年9月30日上午,河海大学在江宁校区笃学楼208举办了题为“通导遥滑坡灾害无人化智能监测预警”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长安大学张勤教授主讲,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报告伊始,张勤教授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防治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她系统分析了当前灾害监测技术中存在的智能化、无人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强调了通信、导航、遥感(通导遥)技术在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中的关键作用。在报告中,张教授重点介绍了“通导遥”无人机投放式灾害监测技术。该技术融合了无人机平台与通导遥技术,实现了灾害应急监测的智能化与无人化突破。张教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生动展示了该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成效。她还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了北斗导航、5G通信、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灾害应急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 2025 10.13
    近期,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秀凤教授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测量与遥感领域顶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上发表了题为“DALI-SLAM: Degeneracy-Aware LiDAR-inertial SLAM with novel distortion correction and accurate multi-constraint pose graph optimization”的研究论文。激光雷达-惯性同步定位与建图(LiDAR-Inertial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LI-SLAM)在机器人定位导航与低成本三维建图等应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LI-SLAM性能仍受限于运动畸变校正与位姿图约束不准确以及LiDAR特征退化等问题。现有的FAST-LIO2方法借助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进行运动畸变校正,但IMU积分的累积误差导致越靠近帧末的激光点校正误差越大。此外,固态LiDAR(如L
  • 2025 09.24
    9月24日,“世博创新人才基金”签约仪式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笃学楼925举行。江苏世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郭世平,常务副院长刘伟,院长助理林昱;河海大学副校长邓成,国内合作发展处处长、教育基金会办公室主任赵冰,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班子,部分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签约仪式。 邓成副校长首先对郭世平校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介绍了学校办学历史和基本概况。他指出,郭世平校友的慷慨捐赠,既是对河海大学百十年校庆的珍贵献礼,也体现了对母校发展的深切关怀与鼎力支持。作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的优秀毕业生,郭世平校友始终心系母校,其个人成长是河海育人成果的生动写照,其善举更彰显了河海人“饮水思源、回馈母校”的深厚情怀。 郭世平校友深情回顾了在河海大学求学和成长经历,对母校的悉心培养表达诚挚谢意。他表示,此次设立“世博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旨在支持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发展、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事业发展工作。作为河海校友,他始终感念母校培育之恩,希望借此基金激励更多地学学子奋发成才,为学院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刘瑾院长表示,“世博创新人才培养基金”的设立
  • 2025 09.18
    2025年9月15日,河海大学与皖江工学院举行致高英才教育基金签约仪式。皖江工学院董事长朱洪高,副校长阮怀宁,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勤,院务部部长江春明,秘书彭瑜婷;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党政办公室主任李枫,国内合作发展处处长、教育基金会办公室主任赵冰,计划财务处处长王得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班子,部分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签约仪式。郑金海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发展近况,回顾了河海大学与皖江工学院长期以来的校际友谊。他表示,皖江工学院自创办以来与河海大学同根同源,文脉相同,双方在水利、土木、地学等特色学科领域有着天然的合作基础。他高度赞扬了朱洪高校友多次反哺母校的善举,期待以此次捐赠为契机,双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创新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携手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朱洪高校友深情回顾了在校就读和成长的宝贵经历,对母校的悉心培养表达衷心感谢。他介绍了皖江工学院的发展历程、教学布局与未来发展规划等。他指出,此次设立“致高英才教育基金”,旨在支持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发展、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事业发
  • 2025 09.15
    https://mp.weixin.qq.com/s/Rd6AfFP2Jgr9RdqAUZAXkw
  • 2025 09.01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集中接收申请项目的评审结果。我院共获批立项18项,其中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面上项目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原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批直接经费合计915万元。2025年地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清单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资助类别1地下水DNAPLs污染物跨介质界面迁移转化过程与多尺度模拟预测窦智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基于水-热-同位素耦合的雅江嵌套流域地表地下水交互机制陈学高面上项目3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的城墙病害智能检测与解译方法研究沈月千面上项目4岩溶泉钙离子降雨响应机制及其对含水层结构-水文过程的识别研究常勇面上项目5水-热-化耦合振荡模型及微水试验确定参数方法研究赵燕容面上项目6雅鲁藏布江中段南北向断裂交汇带多水源与物源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谭红兵面上项目7北斗与低轨星座联合定轨模型误差补偿与非线性估计方法研究何丽娜面上项目8新模式SAR卫星干涉测量高土石坝变形性态分析肖儒雅面上项目9超临界CO2-水-岩作用下致密砂岩储层时移岩石物理模型张琳面上项目10考虑水-气界面的动态驱替过程的非饱和溶质运移机制卫云波面上项目11新型植
  • 2025 07.18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⑬|最美教师蒋春凌:用爱点亮竞技自信教育家精神万里行⑭|最美教师何咏诗:诗乐融合活中文魅力教育家精神万里行⑮|最美教师牛雪松:体教融合筑梦冰雪教育家精神万里行⑯|最美教师申承林:特教立人塑社会星光教育家精神万里行⑰|最美教师叶嘉莹:诗词传万邦 文脉润千秋教育家精神万里行⑱|最美教师谭蕴华:与时间赛跑 绽放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