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 2020 12.31
    2020年12月31日上午,应测绘科学与工程系葛莹教授邀请,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邵振峰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线上专题报告。本次报告由测绘科学与工程系葛莹教授主持,我院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以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再到海绵城市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三者的概念及其相关支撑技术。基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基础架构,重点论述了测绘遥感专业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建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动力和目标,以丰硕的实际案例和科研成果为例,聚焦测绘遥感学科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前沿发展,使线上师生受益匪浅。
  • 2020 12.25
    2020年12月24日下午,应学院邀请,同济大学汪发武教授作了题为《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机理及运动范围预测》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窦智教授主持,我院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报告结合大量国内外高速远程滑坡实例,从地震、降雨及库水位变动三个滑坡触发因素出发,按照野外调查-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的研究思路对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机理及范围进行了详细讨论。在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土力学经典理论,着重探讨了水动力条件在高速远程滑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最后综合野外考察及室内试验结论对高速远程滑坡的启动及远程运动机理进行详细阐述并应用数值模拟进行验证。在互动环节,汪发武教授耐心解答同学疑问并与会场老师进行学术探讨,为师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建议。
  • 2020 12.13
    2020年12月11日上午,应地质科学与工程系李超讲师邀请,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鲍学伟教授在笃学楼107作了题为《中国西部壳幔结构和变形》的线下专题报告。本次报告由地质科学与工程系谭红兵研究员主持,我院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线下专题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通过接收函数成像和地壳方位各向异性成像揭示岩石圈结构的地球物理方法在中国西部中天山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应用实例。中天山的研究实例中,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天山Moho面的几何形态和地壳各向异性,并结合XKS震相的分裂结果,探讨了天山新生代造山运动的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研究实例中,采用地震波方位各向异性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提出了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的阶段性演化模式。鲍学伟教授耐心解答同学疑问并于与会场老师进行学术探讨,为师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 2020 12.04
    2020年11月29日下午,应测绘科学与工程系葛莹教授邀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蒲英霞副教授作了题为《地统计学理论、应用及进展》的线下专题报告。本次报告由测绘科学与工程系葛莹教授主持,我院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线下学术报告。报告从地统计学的由来、克里金插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同时通过半方差函数的求解以及对半方差图的解读,详细阐明了克里金插值原理;最终以实例分析了克里金插值方法在遥感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同学们感悟深刻。互动环节,蒲英霞副教授耐心解答同学疑问并于与会场老师进行学术探讨,为师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 2020 12.03
    2020年12月1日上午,应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英宝副院长的邀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占文凤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城市变暖》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杨院长主持,我院师生共100多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全球城市变暖现状、危害及其对城市健康的影响,基于遥感技术揭示了全球不同城市的长时间序列全球温度趋势,揭示了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讨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缓解城市变暖的有效途径。最后,在互动环节,占教授耐心解答了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疑问,也为同学们今后的研究提了有效的建议。
  • 2020 11.30
    2020年11月27日下午,应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丽娜副教授邀请,南方科技大学陈克杰博士在地学楼107学术报告厅作了“Monitoring the Restless Earth: GNSS to Enhance Seismic-hazard Early Warning, Fast Response and Forecast”的学术报告,全校多位师生到场学习。陈克杰博士主要介绍了利用实时高频GNSS技术在高精度同震形变获取,地震破裂快速反演,海啸/地震预警,以及长周期GNSS时间序列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他结合实例重点阐述高频GNSS数据与强震仪数据结合确定震源参数并反演破裂模型,快速确定海啸强度、到时,并对海啸进行灾害评定,就预警时效性与准确性对工作进行评估。他总结了海啸预警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分析海啸形成机制与断层破裂模型之间的联系。报告后的讨论环节,陈克杰博士与在场的师生就大地测量学、地震学和海啸预警研究中相关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热烈交流。
  • 2020 11.25
    ——地学大讲堂2020年第四十一期暨庆祝河海大学建校105周年学术活动2020年11月23日下午,地学院李勇副教授作了题为《面向海岸生态修复的自然育滩地形演化智能预测研究》的学术报告。上百名师生参加了线下学术报告会。该报告介绍了自然育滩作为一种有效的软式海岸工程手段,不仅可以保障海岸的长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海浪、泥沙输移和岸滩的复杂作用机理,特别是泥沙运动轨迹的复杂性,海滩地貌形态的动态模拟、分析和预测面临很大的挑战。针对自然育滩的时空变化分析问题,以数据驱动的方式挖掘海滩地形历史变化的内在规律,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构建自然育滩地形智能预测模型,并在实际海滩地形演化和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精度。与常用的水动力学模型和其他机器学习方法相比,该方法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此外,李勇老师介绍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并针对研究中的问题与参会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李勇老师的报告内容新颖,为实现高精度自然育滩地形演化预测提供了有效方法,参会师生受益匪浅。李勇老师课题组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分别报告了在农业经济作物品质遥感监测方面的
  • 2020 11.25
    ——地学大讲堂2020年第四十期暨庆祝河海大学建校105周年学术活动2020年11月23日下午,应测绘科学与工程系李勇副教授邀请,河海大学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刘向阳副教授作了题为《深度学习及其应用》的线下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测绘科学与工程系李勇副教授主持,我院师生共140多人参加了线下学术报告会。报告首先介绍了深度学习的背景和神经网络发展的历史,详细讲解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数学原理,列举了现阶段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和优化方法,并着重对卷积神经网络的卷积计算、池化计算、激活函数等内容进行了讲解。报告还分析了深度学习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局限,从数据的角度介绍了深度学习目前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介绍了近年来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最后简要介绍了其课题组近期的相关研究。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刘向阳副教授也给予了耐心的解答。刘向阳副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贴合当今的科研热点,密切联系实际应用,参会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