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 2010 05.24
    2010年5月18日下午,陈建生教授去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做学术交流,并在工科三号楼B319作了题为《玉树地震、西南旱灾、山西矿难引发的深思考》的学术报告。对于地震、旱灾和矿难――这些人们非常关切的灾害问题,很少有学者想到三者之间的关联。陈教授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联系,其纽带正是地下深层承压水通道,同时承压水通道又往往与地震断裂带走向一致。为印证这一观点,陈教授列举了一系列证据,从美国科学家2005年提出的“地下可能存在大洋”的观点,到地球板块演变历程,从青藏高原每年巨大的漏水量,到西北和华北地区大量的自流井和喷泉等。陈教授旁征博引,以宽阔的科学视野、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自己的观点,并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演讲结束,会场上响起了长久不息的掌声。会后,陈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谈了个人的科研感受,鼓励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仅需要不求回报地付出,更需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的精神。 本次交流,是河海大学与长沙理工大学在水文地质研究领域方面的交流,对于两校水科学研究的互相了解和合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附件下载:陈建生在长
  • 2010 05.07
    表彰赴广西抗旱师生大会隆重召开2010年4月30日上午10:00,在闻天馆隆重召开了广西抗旱表彰大会。党委书记朱拓同志、校长王乘同志、副书记王济干同志、副校长徐卫亚同志出席了会议,王乘校长、朱拓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宣读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的感谢信、《关于对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陈建生等6位教师进行通报表彰的决定》、《关于通报表彰窦智等六名研究生的决定》。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志芳同志作了发言,王锦国老师代表抗旱救灾河海大学专家组汇报了整个抗旱救灾工作,窦智作为研究生代表汇报了抗旱救灾工作中的思想感受。“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
  • 2010 04.22
    灾情就是命令从去年8月份以来,我国西南五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尤其是云南、广西、贵州3省区,长时间降水持续偏少,旱情蔓延迅速,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受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派遣,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抗旱工作第一队教师王建平、王锦国、张宏兵带领4名研究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进行抗旱减灾工作。4月5日到达工作地点后,随即开展了找水工作。德保县旱情德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南部,距离百色市政府129公里,是边境地区靖西、那坡县与百色右江河谷相连接的咽喉要道。全县管辖城关、都安等12个乡(镇)185个村(社区)委会。全县有36万多人,总面积为257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区面积占70%,境内聚居着壮、瑶等9个少数民族,壮族人口占98%。广西西北部的百色市是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德保县又是百色市旱情较严重的县之一,全年降雨量比历年平均降雨量减少4成,是德保县1958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一年,旱情从去年8月至今年3月底已发展成历史罕见的秋冬春连续的重特大旱情,全县14座水库已经有7座水库干枯,剩下7座水库水量仅300多万方,比往年减少6成,已有170多条溪
  • 2010 04.14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赴广西抗旱工作进展报道(一)我院服从学校号召,派遣赴广西抗旱找水的教师分为两个队伍,第一队由王建平、王锦国、张宏兵老师带领4名研究生4月3号奔赴灾区,4日物探仪器到位,4月5日凌晨专家们到达南宁,早上直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干旱的县(百色市德保县)开展工作,德保县人口约36万,其中受灾人口约13万。9个乡镇35个村(屯)约5万多人受重灾,其中7个乡为重灾区,靠送水维持人畜饮水,每天每户送水约20-25L。全县小型书库14座,其中7座已经干枯,全县17条河流断流。师生们受到德保县政府、水利局、福建省水利厅专家组、珠江水利委员会、北京军区内蒙古给水团的热情接待,可喜的是福建水利厅和珠委派的专家均为河海大学地质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的校友。师生们与先期到达的其他抗旱专家进行座谈,熟悉地质概况,明确工作范围和分工。5日下午至7日,他们用两天半的时间跑了3个乡镇19个村(屯)。通过踏勘和对当地村民的询问,了解落水洞、涌水口的分布情况及目前溶洞地下水情况,确定可能的水源地范围。8日开始,他们一边进行新的受旱村(屯)的踏勘工作,一边开展物探试验工作。针对踏勘中选定的可能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