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09.13
    姓名陈学高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92.06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执教时间2024.07学历博士研究生学位工学博士现任职务无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Emailxgchen@hhu.edu.cn陈学高,男,工学博士,江苏南京人。主要从事同位素水文地质、流域地表地下水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入选首批江苏省卓越博士后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等6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基金委联合基金等10余项。在J. Hydro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一作/通讯 (含共同) 9篇,授权专利10余项。现兼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UNESCO-IHP)主席办公室和IHP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入选IHP第九阶段战略计划(2022-2029)执行委员;担任Hydrol. Earth Syst. Sci.、水文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青藏高原冻融水文机理成果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EWRI评为2022 JHE Best Case Study Award,成果获2021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2021
  • 2024 08.27
    姓名夏诸葛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93.05政治面貌执教时间2024.04学历博士研究生学位工学博士现任职务技术职称讲师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Emailzhugexia@hhu.edu.cn个人简介夏诸葛,安徽合肥人。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硕士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毕业于GFZ German Research Centre for Geosciences与德国汉诺威大学。主要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长期担任RSE、IJDE、RS、NHESS等学术期刊审稿人。(更多详见个人主页:https://jszy.hhu.edu.cn/xzg/)1.教育工作背景2024/04-至今,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2022/01-2023.12,GFZGerman Research Centre for Geosciences,研究助理2019/09-2023.07,GFZ德国汉诺威大学,大地测量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博士,导师:MahdiMotagh教授,李陶教授(武
  • 2024 04.03
    姓名王泽君性别男民族汉出生日期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执教时间2024年学历博士研究生学位工学博士现任职务无技术职称讲师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Emailwangzejun@hhu.edu.cn 王泽君,男,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环境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水相液体迁移修复及界面过程、反应性多相渗流机理与控制、岩溶水文地质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水利与环境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担任多个主流期刊的审稿人。教师个人主页:https://jszy.hhu.edu.cn/wzj2/1.教育工作背景教育经历2020/09–2023/12,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导师:杨志兵教授、陈益峰教授2017/09–2020/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学,硕士,导师:周宏教授20
  • 2024 03.25
    姓名李兆性别男民族汉出生日期1990年5月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执教时间2023年12月学历博士研究生学位工学博士现任职务技术职称副研究员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EmailLiz1990@hhu.edu.cn个人简介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和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江苏省卓越博士后,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8篇、EI论文2篇。1.教育工作背景(1)2021年11月–2023年12月,河海大学,博士后(2)2017年9月–2021年6月,河海大学,地质工程,博士(3)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土木、环境与地质工程,联合培养博士(4)2012年9月–2015年6月,河海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硕士(5)2008年9月–2012年6月,河海大学,地质工程,学士2.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42302270,黏性土结合水-自由水转化的热效应及对隔热性影响机制研究,2024.01至2026.12,主
  • 2023 08.29
    姓名严健华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96年9月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执教时间2023年7月学历博士研究生学位工学博士现任职务无技术职称讲师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Emailyanjh@hhu.edu.cn严健华,男,1996年9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岩体结构与工程稳定性研究。2018年6月获吉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23年6月获吉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横向项目7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6篇。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Remote Sensing客座编辑。1. 教育工作背景教育经历2018.09 ~2023.06, 吉林大学, 建设工程学院, 地质工程, 博士,导师: 陈剑平教授2014.09 ~2018.06, 吉林大学, 建设工程学院, 地质工程, 学士研究工作经历①2023.07 ~ 至今, 河海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2. 科研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我国西南和东北
  • 2023 03.23
      姓名
  • 2023 02.21
    姓名吴爽爽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93.4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执教时间2022.10学历研究生学位工学博士现任职务无技术职称讲师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Emailwushuangshuang@hhu.edu.cn吴爽爽,男,1993年4月生,安徽安庆人,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2016年6月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22年6月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木工程博士学位。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生物地质环境系访学。先后发表SCI及EI检索论文2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项,参与编写专著2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高校及企事业项目等5项。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Engineering Geology》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的审稿人。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Shuangshuang-Wu-31.教育工作背景2
  • 2023 02.08
    教师简介—孙梦雅(新).pdf
  • 2023 02.08
    姓名井淼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89年10月政治面貌群众执教时间2023年1月学历博士研究生学位理学博士现任职务无技术职称副研究员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Emailmjing@hhu.edu.cn井淼,男,理学博士,副研究员,198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2011年6月获中南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4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9年6月获德国耶拿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20年11月进入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12月出站。截至2023年1月,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一区TOP顶刊6篇、SCI高被引论文1篇),出版中文专著2部(中文1部、英文1部),授权专利3项。参与科研项目9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A类)各1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得全国博管委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江苏省资助招收博士后计划等人才计划资助。1.教育工作背景工作经历(1) 2023.
  • 2022 08.31
    姓名张琳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87.10.24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执教时间2020.12.28学历博士研究生学位工学博士现任职务无技术职称讲师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Emailzlin@hhu.edu.cn主要从事复杂孔隙介质的弹性波传播理论、微观孔隙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一作/通讯8篇,二作一篇),参加学术会议8次,申请发明专利4项(2项为第一发明人),参与科研项目7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央高校业务经费以及河海大学优博培育项目各1项,同时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并获得2021年中国地球物理协会以及河海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 教育工作背景2017.09-2020.09,河海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2018.11-2020.05,美国普渡大学,地球物理专业,访问学者2011.09-2014.0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2007.09-2011.07,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
  • 2022 06.08
    姓名常勇性别男民族汉出生日期1987.8政治面貌群众执教时间学历博士学位理学博士现任职务技术职称副研究员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电话Emailyongchang@hhu.edu.cnwwwkr@163.com手机18260089033简介本人主要从事岩溶地区水文过程、岩溶水文模型、岩溶管道溶质运移过程、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高校科研业务项目、岩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以及地下水数值模拟方面的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教育工作背景2019.10-至今: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2015.9-2019.9: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职科研岗(助理研究员)2011.9-2015.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2008.9-2011.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硕士2004.9-2008.6: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与工程学院,学士2. 研究经历201
  • 2022 05.27
    姓名雒聪性别女民族满族出生日期1990.02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执教时间2021.12学历研究生学位工学博士现任职务无技术职称副研究员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Emaillishang0228@163.com主要的研究方向为非常规油气储层地震正反演方法研究。目前,共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第一作者10篇),国际会议论文十余篇(第一作者6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等4项,参与国家“97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担任期刊《石油物探》青年编委,同时为《Surveys in Geophysics》、《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等多个期刊审稿人。1.教育工作背景2021.12-至今: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2019.07-2021.12: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博士后201
  • 2022 05.23
    姓 名孙少锐性 别男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75.01政治面貌党员执教时间2004-至今学 历研究生学 位工学博士现任职务所长技术职称教授/博导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 编211100电 话Emailssrfish@hhu.edu.cn手机13951785956孙少锐(1975.1~),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海阳人。1998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在河海大学获该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在河海大学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在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工作,2010年1月至今在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地质与灾害研究所工作,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Pinnaduwa H.S.W. Kulatilake教授岩石力学课题组做访问学者。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正式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被SCIEI检索;第1作者出版专著1部,参著3部;获得各级奖励9项,其中,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 2022 03.09
    姓名陈国辉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88.06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执教时间学历研究生学位理学博士现任职务技术职称副研究员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11100EmailGuohui.Chen@hhu.edu.cn主要从事沉积大地构造学、古地理重建和沉积盆地分析。研究方向聚焦于造山带沉积盆地分析。研究手段包括构造地质学、沉积地球化学以及定量多手段物源分析。研究地区主要位于特提斯构造域(地中海东部),包括岛国塞浦路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板块、阿拉伯板块以及二者之间的比特利斯-扎格罗斯缝合带。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于Sedimentary Geology、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Lithos等期刊。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5篇。1.教育工作背景2022.02-至今: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2019.06-2022.0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2014.10-2018.11: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2011.09-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