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论述,培养青年学生的乡土情感,鼓励青年学生投身于基层建设,2025年7月8日,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山东实践团走进淄博市唐山镇薛庙村,开展以齐风碳新 智绿乡村为主题的环保宣讲活动。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座谈会上,实践团与唐山镇镇长、环保局科长、田书记及薛庙村党支部书记等村镇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50分钟的座谈了解到,薛庙村在环保工作方面成效显著:光伏发电项目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已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垃圾分类采取分区管理+集中处理模式,设立专门回收点和督导员制度;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管理模式,将环保工作纳入村规民约。
在薛庙村的“古槐讲堂”中,实践团成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向村民讲解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并分享日常生活中的节能技巧,重点强调环保中健康问题,如合理使用家电、减少塑料污染及一些有害垃圾的识别等。村民们热情参与,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最后给村民们分发小礼品。实践团成员在宣讲中,不仅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与好学,更被薛庙村在环保领域的实践所震撼。
当日下午三点,实践团来到唐山镇合作社实地参观。在党建引领下的支部领办模式中,见证了燕出生活好滋味产业振兴项目的生动实践——通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镇里创新的,将村民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积分,与福利待遇挂钩,有效激发了社区治理活力。参观结束后,实践团与区长展开座谈,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政策落地中的现实抉择。
7月9日,实践团在村两委干部的陪同下开展入户走访调研。通过填写环保认知问卷和深度访谈,对5位村民进行了系统调研。问卷数据显示,全部的村民都感受到近年来村容村貌显著改善,道路更整洁、空气更清新成为普遍共识。调研发现,80%的村民对定期举办的环保宣传活动表现出强烈参与意愿,这种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环境质量,更让村民的获得感和社区归属感显著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内生动力。
此次环保宣讲实践,河海大学实践团成员带着专业知识走进田间地头,在双碳宣讲中实现了学术话语与百姓语言的创造性转化;而薛庙村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生动实践,则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哲学。当光伏板在农家屋顶闪烁蓝光,当垃圾分类成为村民自觉,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