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动态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学术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 2020-10-29      访问次数: 676

地学大讲堂暨校庆10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2020年10月22日又开展了,线上讲座的讨论延续到线下,听众踊跃,17-22期的各场报告内容如下。

地学大讲堂2020年第期:朱碧副研究员《等离子体质谱原理与地质应用介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是地质、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最为普遍的微量元素分析设备,具有分析快速、检出限低、可检测元素多等优点。学院近日安装了一台ThermoFisheriCAP RQICPMS并将于近期验收和投入使用。本报告以此为契机,对ICPMS设备的作用和应用范围进行了介绍。报告首先比较了ICPMS相对其它元素分析设备的优势和不足;其后,对ICPMS设备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主要部件,各部件的功能进行了说明;报告最后对ICPMS在地质和其它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概括了该仪器目前与其它仪器的联合应用情况。朱碧副研究员对师生在线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本次报告促进本院师生对ICPMS的功能、局限和应用场景的理解

 

地学大讲堂2020年第期:李振亚博士后《基于局地坡向角的自适应流向算法构建及其精度评价研究》

报告首先点明了流向算法研究的重要性,随后详细介绍了目前几种常用流向算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分类。随后,分析了三角平面上水流运动规律的几何学特征,归纳总结了毗邻平面成为受水平面的充要高程条件,以及三角平面的坡向角与水量分配比例、有效等高线长度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构建了基于面积均假设的TFGA-A算法和基于汇流路径的TFGA-B算法。以理论曲面替代实际地形,采用上游汇水面积的地形学涵义、推导了理论曲面上地形参数理论值的函数表达式,构建了以理论曲面为基础、多种地形参数的数值和位置精度为目标的流向算法精度评价与分析框架。结果表明,TFGA-B算法得到的地形参数的数值和位置精度远高于其他算法,由于将贡献面积与影响面积的概念区别开来,使得TDASDA的数值与位置精度比其他算法高1~2个数量级。

 

地学大讲堂2020年第期:沈华东博士后湖泊沉积物在重建古水文气候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报告针对沉积物指标对水文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结合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为例进行阐述。沉积物粒度常用于古水文气候的重建研究,但由于复杂的流域水文过程,使得包括粒度等理化指标在恢复过去流域相关环境参数中存在不确定性。通过孢粉等生态指标恢复的下垫面植被参数的加入可以更明确相关沉积物指标的古环境指示意义。汇报通过不同的沉积物指标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关系,指出湖泊沉积物能够用于研究长时间尺度的流域水情变化,并提示古环境重建中必须首先明确沉积物来源问题,同时把下垫面条件参数加以分析。

地学大讲堂2020年第期:王前副研究员《卫星导航接收机中的信息融合方法》

导航接收机在新兴行业应用过程中易受到恶劣环境因素制约,引起定位鲁棒性和精确性下降的问题。改进了传统接收机信号、信息模块独立处理的经典架构,对导航信号中幅度、码相位、载波等参量进行一阶偏导泰勒展开。该方法既减少非线性函数的计算复杂度,又能保持信息的精确度。在充分利用通道相关、测距码、载波耦合相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基于直接位置领域的接收机架构。试验结果表明,融合后的新型在遮挡、多径、衰落等多种环境下,在定位、测速精度上较传统方法有明显的提升。新架构从信息源头避免有用信号的损失,代表了未来导航接收机的发展方向。

地学大讲堂2020年第期:怿昊副研究员重力测量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报告从重力的概念和重力探测技术入手,吴怿昊博士重点介绍重力场信号在质量反演、湖泊水位变化和海面地形求解方面的应用。针对GRACE反演质量变化中出现的信号泄漏和失真变形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基于MasconRBF方法求解高分辨率质量变化的理论途径和技术方法。此外,报告介绍了基于多源卫星测高数据监测湖泊水位变化的相关进展,以及基于卫星测高数据卫星重力探测技术和实测观测数据求解高精度海面地形的进展结果和相关分析。通过本次学术交流,使得大家对卫星重力和卫星测高的相关研究进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地学大讲堂2020年第期:黄睿博士后《湖滨带脱氮过程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报告以湖滨带脱氮微生物为主题,详细阐述了水生植物影响下的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类群的分布模式、构建模式以及物种之间的共存关系。汇报中的研究工作通过调查淡水湖泊湖滨带典型的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揭示出水生植物对根际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及功能类群的影响作用,并论证出水生植物能显著提高脱氮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此外,通过网络分析技术,验证了反硝化菌中亚硝酸盐还原微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排斥的共存模式;通过群落构建技术,揭示出氧化亚氮还原的功能微生物其生态位分化过程。这些研究发现对于把握和操控湖滨带的微生物脱氮过程具有指导作用。

 

地学大讲堂2020年第期:方园皓博士《陆面模式中水文过程的改进研究》

方园皓博士介绍了针对美国National Water Mode - NoahMP以及E3SM Land Model中水文过程的改进研究。对于National Water Model,方博士重点介绍了考虑地形影响的入射太阳辐射修正方案,通过该方案可以更合理的模拟地表的能量平衡,提高积雪及融雪过程的模拟结果并最终提高对于融雪径流的模拟及预测。对于E3SM Land Model,方博士重点介绍了基于流域坡面的测向流模拟方案,通过该方案可以使得模型对于次网格饱和地下水位以及测向流的模拟更加真实,有助于更好的分析全球水及能量循环。

 

地学大讲堂2020年第十期:肖儒雅 博士、青年副教授《雷达遥感(InSAR)地质灾害应用》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接近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每年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千次。搞清楚 “隐患点在哪里” “什么时间可能发生是地质灾害的核心需求。在介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基础上,肖儒雅博士重点讲解了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进行广域地质灾害快速普查与更新的框架、应用中遇到的挑战及相应对策,详细探讨了InSAR大气延迟误差改正统计评估指标及方法,以及通用InSAR大气延迟误差改正在线系统GACOS辅助下的InSAR Stacking及时序分析方法。肖儒雅博士结合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访学的经历,向大家介绍了欧洲高校及研究机构在雷达遥感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



建议使用IE 5.0 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浏览
http://dxy.hh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入口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笃学楼(211100) 电话:025-83787234 传真:025-83787234 Email:dxybgs@h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