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周四)下午,地学院“学海争锋”学术报告初选测绘专场在科学馆1114成功举行。本次学术报告会由黄张裕老师主持,评委老师有黄张裕、何秀凤、岳建平、李浩、岳东杰、苏红军。 在三个小时的报告会里,共有14位同学展示研究成果。首先,孙腾科《地球重力场模型及其在似大地水准面中的应用》,极具创新性的把BP神经网络法与移去-恢复法相结合,提出适用于大区域的组合法。梁子亮《沿海最低潮面和国家高程基准之间的关系研究》,建立平均海水面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编制了基于ArcGIS和Matlab的高程转换程序。曾宝庆《地面沉降机理研究》,通过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对长江漫滩典型地质条件下土层自重固结自然过程的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肖儒雅《GPS and InSAR Time Series Analysi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pplica in Hydraulic Engineering Resettlement Zone, Southwest China》,在实例基础上详细介绍了GPS监测系统和InSAR的应用,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接着,张荣春《TP结构的工程地质统一模型构建及更新方法研究》,针对统一建模及更新过程中的TP体元剖分以及约束信息提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汇报。史国强《基于蚁群优化的GPS与DInSAR综合方法》,提出了连续空间内将GPS点位观测量与InSAR视线向观测融合的技术,更准确提取地表真三维形变信息。吴瑞娟《基于多卫星平台InSAR技术的江苏沿海地面沉降监测方法》,采用多卫星平台InSAR监测结果相互交叉验证的方式,实现无GPS等数据情况下结果质量的评定。刘俊《采用相位平滑伪距方法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研究》,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凸显相位平滑伪距法对精度的影响。随后,曹奇《基于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不同趋势项提取方法对比研究》,对高阶差分时序法、灰色模型时序法、频谱分析时序法、奇异谱分析时序法进行对比,归纳出各自适用条件与局限。陈喜凤《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大路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挠度预测》,结合了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实例,汇报了大路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挠度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与模型参数的选取。刘国超《BEIDOU三频数据线性组合优化选取分析》,介绍了BeiDou 三频数据线性组合的原理,详细分析了组合误差与优化选取。李云婷《基于SRTM DEM和SWBD提取的瓯江水系精度评价》,针对瓯江水系,采用定量评价代替定性讨论、几何形态与点位精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系评价。李茜楠《基于萤火虫改进算法的高光谱遥感波段选择方法》,在分析萤火虫算法仿生原理的基础上,从数学角度进行函数分析,提出新型选择算法并进行目标函数优化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张明希《基于小波分析与支持向量机的地铁隧道沉降分析》,通过实验提出并验证了小波分析后的SVM预测精度优于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模型,优于原始序列的SVM预测,该模型可应用于地铁隧道监测点的预测。在现场,各位评委老师及时对汇报内容进行评价,为同学们提出了宝贵的学术建议。 此次学术报告会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让我们携手共同期待全校“学海争锋”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