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17日,来自国内外自然资源卫星遥感监测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参加了为期两天的面向“一带一路”自然资源卫星遥感监测高级研修班。此次研修班吸引了来自埃及、卢旺达、肯尼亚、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的遥感专家、学者,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河海大学硕博士生共150多人线上线下共同参与,旨在促进中国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以及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在非洲地区的共享合作。
本次国际研修班由河海大学主办,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协办,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典型自然资源要素遥感监测技术联合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聚焦“一带一路”国家间的遥感数据共享、地理信息产品开发、自然资源卫星遥感监测等,同时探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项目中的创新应用。

研修班期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水资源、耕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遥感监测应用与自然资源云服务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强调了如何利用中国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水资源、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并分享了在非洲的实践经验。通过技术讲解与案例分享,参会人员对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唐新明研究员重点介绍了中国陆地卫星的技术进展和卫星遥感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通过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面向全球开展的合作和数据共享情况。
埃及航天局的专家介绍了埃及与中国联合研发的“埃及二号卫星”项目,分享了该卫星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经验。专家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尼罗河下游水资源的变化,提升水资源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埃及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河海大学瓦格纳教授团队采用大地卫星遥感、地质勘查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了非洲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动态变化,取得了在非洲地下水评估方面的重要成果。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为非洲多个国家提供了科学的地下水资源评估报告,还为当地政府在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上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这些研究成果为非洲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此外,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学者介绍了该校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科院空天院、中国测科院等团队也分别展示了他们在自然资源遥感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澳大利亚学者分享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来自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在研修班期间展示了ESRI最新的遥感监测技术,并为来自国内外的学生提供了手把手的技术培训。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学员们的操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的理解。
此次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为参与项目的各国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自然资源遥感监测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同时,研修班加强了国际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促进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数据与知识共享。未来,项目组将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突破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共享服务平台,开展多领域应用示范与合作,充分释放国产卫星数据价值,提升合作方遥感应用的技术水平。
